查看原文
其他

快决策与慢思考

果子家成长笔记 果子家成长笔记
2024-09-2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文&语音:果子家成长笔记



慢,即是快

 



这是我的第27篇原创文章


先讲个故事。


小路旁长着一棵李子树,深红色的李子结满了枝头。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其中一个远远看见了,用手指着李子树,吆喝一声,大家一窝蜂地跑去摘李子吃。只有一个男孩,朝那棵树看了看,然后继续玩泥巴。


一边放牛的路人问他,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呀?


他说,这李子虽然看起来又红又大,很诱人,但你想啊,这棵树长在路边伸手就能够到的地方,果实还那么多,这李子肯定很苦。


路人跑去一尝,果然很苦。


这就是“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我们通过习惯和常识就可以快速做出判断,采取行动,就像故事里的小伙伴们看见成熟的果实,自然就想到去摘来吃。


但也有一些时候,需要我们屏蔽掉快决策(“系统1”)的干扰,利用慢思考(“系统2”)来理性分析,就像故事里的王戎,根据李子生长的环境进行推理,得出“此必苦李”的判断。


我想,快决策和慢思考的结合运用,是我们除了和草履虫一样知道趋利避害以外,还能创造出灿烂人类文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思考,快与慢》整本书以此为核心展开。这本书建立在对人类认知心理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体验“思考,快与慢”:揭开大脑的一个个秘密,不断推翻和重建思维的习惯。




01



懒惰推动人类进步?

 

巴菲特说,嫉妒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我说,懒惰可能是另一个动力。我们天生知道怎么用最少的力气去完成一件事情,不愿意浪费一点点多余的精力,毕竟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获取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热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我们永无止境地追求“更省力”,所以我们习惯性地用直觉(系统1)去做快判断,这样可以节省慢思考耗费的热量。要知道,大脑消耗的能量是全身所有器官中占比最大的。

在关乎性命的事情上,用直觉做出反应,连一秒钟都不需要。遇到危险时,如果还要去调动系统2慢慢想,我们这个物种恐怕早就灰飞烟灭了。正因为祖先在使用热量这件事上的精打细算,人类才得以在进化跑道上后来居上。懒惰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的生存繁衍。

如今,我们的生存环境早已不再是原始蛮荒的森林草原,不再时刻面临生命危险或生存危机,系统2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但是,慢思考一般来说是需要意志力做支撑的,大脑要努力控制住不去想眼前更轻松愉快的事情。集中注意力去认知一件事情通常都很费劲,没过多久,我们就会觉得疲劳,或者“脑子转不动了”,接着放弃思考,不知不觉系统1依旧掌控着大脑,我们依旧被“自动驾驶”模式套牢。

人天生喜欢追逐快感,追求满足眼下的愉悦。比如吃一顿美食、买一件新衣服,但这些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事物会很快失去吸引力,如果想持续愉悦就要不断增加刺激。


投资股票,炒短线赚快钱很刺激、很愉悦,长期价值投资很枯燥、很漫长,所以大部分人选择前者——想走捷径,只关注眼前的体验,忽视时间的价值。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这句话被大家说了无数遍,但真正能理解的人不多,理解了还能实际做到的就更少了。

盲目跟随市场情绪是一种快决策,看到涨了就追,看到跌了赶紧跑,而轻松简单的背后付出的是损失时间和收益的代价。控制好盲目跟随的情绪,买入和卖出都经过慢思考来决策,就足以战胜市场中的大多数人。


02



眼见不一定为实?

 

系统1很容易受当下情绪的误导,引发错误的判断。在需要作出重要决定的时候,我们应当警惕只通过浅层的直觉就下定论,做决定之前,问问自己,是真的思考过了,还是假装“思考”过了。

电影《幸福来敲门》里面,主人公每天早上出门前都要对着镜子假装自己过得很成功,自我激励一番,让心情变得明亮起来。


因为我们会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也就是“眼见为实”,但事物的表象并不一定代表实质。眼睛看到的东西会直接引发我们的联想,触发系统1里的记忆,带来或舒缓或紧张的情绪。

这种联想或暗示也可以让人们相信一些荒谬的东西。比如传销,不断地洗脑,不断地重复错误的东西,最后让人们分不清楚到底是熟悉感还是真相

眼见不一定为实,在心理学上有几个典型案例。

“情人眼里出西施”,源于心理学上的“曝光效应”或者叫“多看效应”,即我们对于自己熟悉的脸孔会有更多的好感。

不仅是面孔,其他事物也是如此,不断地重复接触就能增加喜欢的程度。生物学家给出的解释是这样有利于族群的稳固和物种的生存,也许这就是生物社群内部关系的粘合剂吧。

天生的联想系统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连贯模式,抑制怀疑和歧义。

放在投资上说,当我们持有一家公司股权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美化其形象,也就是通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网上关于公司的研究报告,大部分也是其持有者或者关联人士写的,因此读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

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会左右我们做选择的倾向。用不同表达方式表述相同的意思,进而改变人们的理解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框架效应”。

比如公司年报里,用“业绩恢复到了去年同期的70%”的说法,要比“同比去年下降了30%”更令人安心。其实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却能读出不同的暗示,并且都觉得依据是眼见为实。


全面评价一个人或者判断一只股票是否值得买,是一个有难度的复杂问题,我们很难快速得出答案,所以大脑会自动找出一个更容易解答的问题来替代这个复杂问题。

这种方法经常很好用,但有时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错误,也就是被表面现象所欺骗。一只股票涨了说明还会继续涨,是有利可图的,于是买入更多。即使有人告诉我们应该综合全面考虑问题,我们还是倾向于使用系统1快速做出决定。

“眼见为实”也可能是具有欺骗性的。只看到眼前的事实,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事实(广度上的缺失)或者背后的事实(深度上的缺失),更要命的是这些被我们忽略的事实,却常常是对判断起决定作用的证据。


03



前因后果是个误会?

 

很多事情从表面看,我们容易将其解释为因果关系,但其实它们只是先后发生而已。

因为两个事件先后发生,就把它们看成是前因后果的关系,这也是小样本带来的误解。这种小样本的可靠度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想象中简单和统一的世界而不是现实中充满变量的世界。

比如,我们常常过高估计了批评和表扬的效果,其实所有的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我们经常会发现表扬了一个人之后,ta的下一次表现就会没有上一次那么好。然后就会得出结论,表扬让人骄傲,骄傲了就会退步。批评了以后下一次就会稍微表现好一点,然后就得出结论,鞭策有效果。其实这只是平均效应回归的结果。

我们喜欢听到关于市场表现好或者不好的原因分析,这也是众多股票评论员的生存之道。人们喜欢每件事情都有一个听上去合理的解释,这样才会觉得心安理得。

但其实,那些所谓的股市“规律”只能从后视镜中看到,未来是无法预测的。就跟掷硬币一样,哪怕之前99次都是正面,下一次掷出正面的概率依然是50%,与之前的结果没有半毛钱关系。


04



思考是反人性的?


思考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正因如此,大多数人不去思考,而是假装自己在“思考”——依靠系统1的“自动驾驶”模式,被惯性驱动。


比如,股民判断是否买入或者卖出一支股票时,总是看现当下有没有获利的可能,关注的是短期的股价,实际上是靠直觉来猜测,没有经过真正的推理和思考。


而股神巴菲特的做法却是,先看它的内在价值,也就是先考虑这家企业的生意模式“好不好”,再去看它的股价,评估价格“贵不贵”。


回到开头那个故事,王戎的判断其实是基于“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这个前提:如果李子甜,理性的人自然会把它们摘光,不会留到现在。


放到投资的语境里就是,理性的投资者总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1400多年后,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基于同样的前提,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是人的理性是有局限的,甚至有时候会失灵。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 ·卡尼曼说,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往往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


比如,人都有损失厌恶心理,不愿意接受发生损失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投资人明知道企业的基本面有问题了,也不愿意卖出,而对“将来能够涨上去”报以侥幸,并以此来麻痹自己。


每一个决策者都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理性地对待和分析一些信息,但同时也会受到上述诸多难以察觉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洞悉大脑的偏见和运用大脑的能力一样重要,这样我们才能分辨出什么时候应该快决策,什么时候需要慢思考。


今天就先聊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欢迎订阅公众号“果子家成长笔记”,关于投资、读书与教育。请点击右下角“点赞”和“在看”,感谢支持!


往期推荐

2023年1月总结

20230115实盘周记和浅谈腾讯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果子家成长笔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